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2日下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,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,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,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。他谈起教授们两年前给他的一封来信,“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,产生了强烈共鸣”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交大师生中立即引发热烈反响,西迁老教授潘季激动地说,“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和我们写信的老教授面谈,他说当年中央从国家的战略布局考虑,把大学从黄埔江畔迁到了渭河之滨。历史证明,西安交通大学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,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西迁精神”的核心是爱国主义,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,与党和国家、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。
这就点明了“西迁精神”的本色,而其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基本内涵则是对这种本质底色的外化表达。胸怀大局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从国家大局出发,想国家所想,忧国家所忧,到祖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;无私奉献就是舍小家为大家,尽自己所能,为祖国贡献力量,为人民分忧解难;弘扬传统就是不忘前辈初心,牢记交大优良传统,听党指挥跟党走;艰苦创业就是艰苦奋斗、勇于拼搏、排除万难、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国之重器的研发建功立业。
这些宝贵的精神,成为了中国精神光谱中重要的内容,在一代代“西迁人”的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。高等教育需要聆听历史召唤,担起时代使命。教育兴则国家兴,教育强则国家强。
50年代的中国,急需高等教育的重新布局,改变西部教育落后局面成为重点。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大学的支持与帮助时,“西迁精神”在听党一声令下的举校大搬迁中发酵起来。从1956年到2020年,风风雨雨64年,这种精神扎扎实实地在祖国的大西北生根发芽,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,无数艰难困苦因为高校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被瓦解、克服。胸怀大局、听党指挥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,成为了高等教育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。交大西迁,为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,也得到了祖国母亲的乳汁哺育、党和人民的关怀支持。
交大西迁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。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和指挥交大西迁工作,并亲自做师生的思想工作。2017年,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,讲述他们上世纪50年代,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,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,扎根黄土地,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。
收到信后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:“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,为西部发展、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。”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,习近平总书记还特意提起收到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来信的事。这次又专门看望西迁老教授和在校师生,将会更加激发全体师生和校友们的奋斗精神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鼓励,是激励交大广大师生和校友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。交大西迁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。
1959年,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,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,以后是“七五”“八五”重点建设单位,首批进入国家“211”和“985”工程建设学校。2017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,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。国家对西安交大的大力度投入,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。交大西迁以来一直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人民的鼎力支持。西迁之初,困难重重,陕西集中力量建设交大西安校区,使西迁师生很快进入正常学习生活工作。为了让南方来的师生适应西北新的生活和环境,专门提高供应交大师生粮食中陕西当时稀缺的大米比例。陕西人民划出了西咸新区寸土寸金的宝贵土地,派出了强有力的建筑大军,建成了现代化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,为交大再创辉煌提供了优质的物理空间。交大人懂得感恩,更懂得担当和责任。
上个世纪,第一批“西迁人”用他们的热血、青春与智慧开始一步步实现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宏伟蓝图。现在,交大已经成为了涵盖理、工、医、经、管、文、法、哲、教、艺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大学,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院士、科学家、专家、学者,他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,提升科技竞争力。迁校以来,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“第一”,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,其中237项获得国家三大奖,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应。在“西迁精神”的内化影响下,交大学子将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牢记在心,将个人的“小我”与国家的“大我”紧紧联系在一起。从50年代迁校时满怀一腔热血的少年到如今桃李遍天下、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,从大西北缺少建功立业的知识型人才到交大40%的学生扎根西部,建设大西北,一批批后来者接过交大人的接力棒,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书写着大西北的精彩画卷。
先辈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热切的建功立业之心,汇合为交大人浓烈的家国情怀与报国热诚,在埋头苦干中积累经验,在需要建功立业之时担起历史重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