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击战为什么成为八路军、新四军的主要作战方式?
1937年7月7日,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,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。
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,中共中央就发出号召:“全中国同胞,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,抵抗日寇的侵掠!”同一天,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:“不管日方将扩大为大规模战争或将暂时取外交压迫形式”,都要“坚决保卫平津保卫华北”,并“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,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”。8月1日,毛泽东、张闻天在关于红军作战原则致周恩来等的电报中指出:我军应“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,而不是阵地战,也不是集中作战,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,给日寇以相当打击。”初步确立了我军在抗战中的作战方针。
8月25日,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,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并立即挺进华北敌后。对于八路军的作战方针,毛泽东先后致电周恩来、彭德怀等人,明确指出:“整个华北工作,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。”“要告诉全党(要发动党内党外),今后没有别的工作,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。为此目的,红军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助力。”11月8日,毛泽东再次强调:“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,游击战争阶段开始。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,其他则附于八路军,这是华北总的形势。”因此,全民族抗战开始,中共中央就确立了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基本方针。
抗日战争时期,八路军、新四军之所以将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,从根本上讲是敌强我弱这一客观形势所决定的。同时,我国是大国,地域广大,日本虽是强敌但兵力有限,只可能占领城市与重要交通沿线,这就为八路军、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供了生机和发展空间。
众所周知,八路军挺进华北作战取得第一次大胜利是平型关战斗。1937年9月25日,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灵丘的平型关一带,将来犯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一千余人全部歼灭,击毁汽车百余辆、马车两百辆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。平型关战斗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,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,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。
参加平型关战斗的八路军第115师有三个团,兵力约6000人,是主要作战部队。而进入伏击圈的日军部队主要是汽车队和辎重大车队,共有1100余人,被压缩包围在两山之间的山谷里。虽然不全是战斗人员,但被围日军仍然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,敌我双方激战6小时才解决战斗。
指挥平型关战斗的第115师师长林彪在战后总结说:“敌人确实是有战斗力的,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。我所说的强,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,能各自为战,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。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,却捉不着活的。敌人射击的准确,运动的隐蔽,部队的掌握,都颇见长。对此种敌人作战,如稍存轻敌观念,作浮躁行动,必易受损失。”
平型关战斗是典型的伏击战,八路军占据了绝对有利的地形,但在战斗中仍付出了重大牺牲。这样的战斗固然可以提振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,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,如果始终采用这样的作战方式,这样若干次大的战斗下来,结果也就可想而知。
另外一方面,挺进敌后建立根据地之后,虽然八路军、新四军得到了大的发展,但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并没有改变,无法与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且深受武士道毒害的日军展开大规模的阵地战,更不用说展开决战。所以,唯有游击战才能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保存自己。正如周恩来后来所说的:“在抗日战争时期,敌人装备好,我们只好上山,开展山地游击战。”
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和八路军的战略展开,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性不断得到验证。1938年5月,毛泽东发表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》一文,以“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”为依据,全面系统阐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。文章指出,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,因此抗日游击战争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,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,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,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,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。
在1938年1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,毛泽东进一步指出:“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,转变成为游击军(说的是分散使用,不是说的组织性和纪律性)和游击战,才能同敌情和任务相符合”“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,就其特殊的广大性和长期性说来,不但在东方是空前的,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可能是空前的。”毛泽东从战略地位强调了游击战的重要性,这对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